50秒后,十六铺客运码头消失
2004年12月3日凌晨零点五十九分,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候船大楼和申客饭店被成功爆破,走过140多年历史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告别历史舞台。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指着拍摄的另一张照片回忆,“现在生活在上海的人,祖辈大部分大多是从十六铺码头‘上’来的,特别是已经定居上海的浙江宁波人,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十六铺码头登陆上海的,对于老上海人,十六铺码头具有特殊的情怀”。
2004年12月3日,十六铺码头被爆破拆除动图。王杰 摄
上世纪五六年代,十六铺码头是进出上海的通道,对于它,王杰说有着“深刻”的记忆。12岁那年,因为要去往当时正在江苏盐城当兵的父亲那儿过暑假,母亲因工作不能陪同前往,便把他送到十六铺码头,千叮咛万嘱咐后,小王杰提着大包小包独自登上“东方红”轮船去往南通,再转长途汽车抵达盐城。半个世纪后,十六铺客运码头的功能正在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活方式。
2004年12月3日,随着一阵沉闷的爆破声,140多年的十六铺码头在50秒左右彻底消失了。王杰 摄
王杰回忆,“1点不到,指挥官下达了爆破的命令。当时码头四周警戒点的工程兵得到对讲机里传来的命令。随后,一阵闷闷的爆破声由南向北传来,大概50秒左右,先是十层楼高的申客饭店,然后是总共有39跨、每跨19米高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候船大楼逐跨向南倒塌了。”
爆破后,上海市民从电台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现场,送别这座承载着上海人记忆的十六铺码头。下图左侧这位穿背带裤的老人曾对王杰讲述,过去自己就是从“十六铺”来到上海的,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4年12月3日,十六铺码头爆破后,上海市民纷纷来到现场送别。王杰 摄
十六铺码头承载着上海人的满满情怀和记忆。上海城市发展离不开十六铺码头,十六铺码头是宁波人抵达上海的第一块“跳板”,也是上海知识青年前往内地插队落户接受农民再教育的出发地。如今,十六铺码头已经拆除,转型为私人豪华游艇的码头和休闲区。
浦东第一高楼——东昌消防瞭望塔被爆破
“我当时的BB机就是易达寻呼的,号码是126的。”王杰指着照片中一栋正在倒塌的建筑物顶楼的巨大广告回忆道。这张照片拍摄于1999年9月13日,作为当时上海浦东第一高楼——东昌消防瞭望塔被爆破的瞬间,拍摄者正是王杰本人。
1999年9月13日,东昌消防瞭望塔爆破瞬间。王杰 摄
2002年2月1日,浦西金陵路对岸的上海港东昌公司杨家渡地块仓库爆破,吹响了浦东两岸综合开发的号角,现如今浦东滨江24公里岸线已全线贯通。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2024年10月31日,澎湃新闻专访了时任上海新闻晨报摄影部主任、现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杰。从东昌消防塔退役到十六铺码头爆破,王杰镜头下的一个个历史定格瞬间,一段段鲜为人知又历历在目的上海故事,把我们拉回到20年多前的上海。
曾经,火警是靠眼睛观察的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整个陆家嘴的变化,浦东的开发开放可见一斑。” 王杰指着照片娓娓道来,“曾经的浦东一马平川,这座瞭望塔是当时最高的建筑,它的作用就是观察火情,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来传递火情的消防瞭望塔。塔上有消防员24小时值守,发现火情后立刻通知消防总队出去救火,在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于1954年的东昌消防瞭望塔,自建成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是“浦东第一高”。浦东开发开放使得陆家嘴的高度一再被刷新。这座瞭望塔从当初的浦东“大高个”变成了“小不点”。周边的日渐增多的高大建筑逐渐遮挡住了瞭望塔的视线,同时人工瞭望观察火情的方式也无法跟上时代节奏和城市需求。随着119火警电话的开辟,1995年,这座瞭望塔正式停用。
1999年9月13日,东昌消防瞭望塔爆破动图。王杰 摄
东昌消防瞭望塔在一声巨响中瞬间倾倒。王杰在瞭望塔对面的一栋居民楼楼顶提前踩点,记录下这组珍贵的历史照片。“看着这幢楼的爆破,感觉像一场告别会。”王杰感叹,“身边的一栋建筑消失了,就像失去了一个天天见的朋友,心里酸酸的。”这段时间,王杰每天在朋友圈发布“每日一图”,内容正是多年前记录的上海点滴,其中就包括这张照片。他以此方式与这个时代一步步地告别。
“还有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王杰观察到,作为当时浦东最高的建筑,很多企业会在瞭望塔上做广告,但随着瞭望塔的爆破,这些广告牌甚至做广告的企业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易达寻呼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话音未落,王杰展示了一张2002年拍摄的 “海兴传呼台劳资纠纷”的新闻照片。
2002年9月17日,因债台高筑而濒临倒闭的海兴寻呼台在上海新世纪拍卖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上,被沪上寻呼业的龙头老大国脉公司以50万元的底价一次拍得。王杰 摄
BP机,又称为传呼机、拷机,是1990年代时兴的通讯工具。在当时,腰间拥有一台BP机绝对是“非富即贵”人士。时常在你身边突然响起“嘟嘟嘟”声音。只见某人高仰着头从腰间拿“拔”出BP机,低头看了一串的数字,便拿起不离手的“大哥大”高声地与话筒里“大喊大叫”,整个过程绝对是展示“高贵”之举,让人“羡慕”的显摆。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更新,传呼机时代走向“末路”,曾经的宠儿成为弃儿。“若干年后,我们身边当时不可或缺的必备生活用品也将排着队伍告别生活,挤进历史博物馆。”王杰笑着说。
创纪录的金茂低空跳伞
2003年10月6日,15位世界顶级低空跳伞运动员从上海金茂大厦88层平台跳下,起跳高度345米,超过了马来西亚 “双子塔”表演跳伞时280米的起跳高度,创下了世界高楼跳伞的最高纪录。当时,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是世界第三高楼。
2003年10月6日清晨,金茂大厦88层平台上,一位低空跳伞运动员迎着朝霞,如雄鹰展翅般跃向蓝天。王杰 摄
2003年10月6日,一群建筑工人在金茂大厦楼下观看低空跳伞表演。王杰 摄
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浦东开发的象征,神似宝塔的金茂大厦矗立在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这里原本是一片农田和工房。1990年4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仅13年时间,浦东就崛起了400多幢现代化高楼,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个外资项目,外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浦东,成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被国际舆论誉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方”。
2003年10月6日,“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88层平台上,低空跳伞运动员依次跳下。王杰 摄
情系一江一河的“老上海人”
王杰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对于苏州河与黄浦江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小时候我家就住在江宁路澳门路,家后面就是江宁路桥。小辰光欢喜去苏州河游泳,记得当时水不是很干净,其实蛮黑臭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王杰说。
黄浦江上发生的大小事,也逃不过王杰的照相机,他用镜头不仅记录下了上海造船厂最后一艘巨轮下水,也记录下了第一艘私家游艇下水,记录下了百年外白渡的整体移桥修缮,也记录下了F1摩托艇比赛、黄浦江游轮婚礼……他说黄浦江是他生活的起点。“记得第一次和女朋友约会就在外滩边的情人墙。当时看完摄影展,买了蝴蝶酥和2瓶牛奶,我们在外滩边看江景边谈恋爱。”如今的黄浦江完全是两码事了,王杰感叹道,它的功能已经从工业水运转变成休闲观光。“前阵子我陪同长三角来的客人乘坐浦江游轮夜游时,看到浦江两岸色彩靓丽、五光十色,你就觉得真的是那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04年8月20日,上海陆家嘴地区百年造船史上最后一艘“上海制造”的远洋巨轮“嘉祥山”命名下水。随后,这里的大部分船坞和船台将逐步拆除,陆家嘴的造船史也随之画上“句号”。王杰 摄
黄浦江第一艘私家游艇下水。王杰 摄
2004年7月31日到8月1日,上海黄浦江外滩段首次为体育赛事封江。这项体育赛事便是F1摩托艇大奖赛上海站比赛。王杰 摄
要做一个不后悔的摄影记者
城市迭代的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也不幸被拆除,与之一同被连根拔除的,还有人们心中的记忆。对此,王杰认为,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它由最初的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功能的1.0版本,到满足人们享受生活的2.0甚至3.0版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看上去有些许遗憾,但是社会要发展,要往前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媒体人,“我能做的就是把它们都记录下来,那些照片在当时看可能并没有太多感悟,但若干年后再回过头去看,你会觉得非常震撼。新闻摄影有两大功能——纪实和史料。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新闻是‘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我无法阻挡历史的脚步,只有不断记录,让年轻人通过照片了解上海的历史,这就是我的使命和责任,要做一个不后悔的记者。” 王杰表示。
低空经济报: 深圳:城市管理为低空经济“添翼”
城管工作人员借助无人机开展市容巡查。深圳城管供图 出...(197 )人阅读时间:2025-01-15低空: 竞逐低空经济“万亿”赛道,济南如何“乘风而起”
人在家中坐、外卖天上来;打个“飞的”去出差……曾经这些只出...(69 )人阅读时间:2025-01-15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的“三步走”策略
低空经济很热,大部分省市都已经或正在出台相关政策,就连中西...(83 )人阅读时间:2025-01-15低空经济报2025: 东航C919执飞“上海—武汉”空中快线
中新网上海12月4日电 (李佳佳 李秋莹 陈聪瑶)12月4...(118 )人阅读时间:2025-01-15低空经济报
微信二维码
微信号:18026288868Copyright © 2024-2024 低空经济报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3025135号